電影簡介

臺灣人從未察覺之美《聽見臺灣》400年來最美麗音緣

由臺灣女導演崔永徽所執導的音樂紀錄電影《聽見臺灣》,藉77歲的音樂大師鮑元愷在臺的所見所聞,展現出連臺灣人都未察覺的臺灣之美,被形容為「400年來最美麗的音緣」。片中描述這位音樂大師在臺任教10年間,深入臺灣風土人文,不僅以音樂展現人情溫暖,更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達邦節日〉等八個交響樂章的感人歷程。電影呈現一位外來音樂家的觀點,提供給我們一個站在世界看臺灣的角度,讓觀眾發現截然不同的臺灣之美。

《聽見臺灣》是導演崔永徽繼電影《只有大海知道》後的最新作品,卻其實較前片更早拍攝,不僅橫跨臺灣和大陸兩地拍攝,更歷時8年攝製才告完成。全片拍出一位全身上下充滿文化熱忱的音樂家,並剖析一部大型交響樂的創作構思與歷程。片中不僅細寫鮑元愷如何聆聽、愛上臺灣,以及如何花費10年光陰以臺灣為主題創作交響樂〈臺灣音畫〉;描繪鉅細靡遺。也旁述他如何從一介音樂白丁成為作曲大師,即使歷經文革重挫,依然熱愛藝術丶堅守創作的勵志過程。

鮑元愷以《炎黃風情-中國民歌24首管弦樂》將中國交響樂推上世界舞台而成名,曾在臺灣任教11年。一生貢獻創作和音樂教育的他,即使退休、對臺灣依然念念難忘,「臺灣把我重新焠了一遍火」;在這裡他打通了創作的血脈,靈感猶如泉湧,得以用深度采風與宏觀的視角,藉交響樂來描繪「臺灣八景」的山川人文,讓觀眾尋回曾經淡忘或忽略的臺灣之美。

電影《聽見臺灣》跟隨作曲家鮑元愷的腳步,重新造訪了交響樂〈臺灣音畫〉的創作實地,不僅展現他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情感,更意外收錄許多瀕臨失傳的樂音,連樂評家都盛讚他「比臺灣人還臺灣」。除知名作曲家黃輔棠、台北愛樂管絃樂團團長賴文福、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劉玄詠等多位臺灣音樂名人,都在片中現身說法。當年率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演〈臺灣音畫〉造成轟動的已故美國指揮家亨利梅哲(Henry Mazer),對鮑元愷的〈臺灣音畫〉更是推崇備至。

劇情大綱

深入挖掘我們擁有丶卻從未察覺的臺灣之美

繼〈臺灣音畫〉交響曲轟動世界十多年後,作曲家鮑元愷再度回到這八篇樂章的發源地-他夢寐已久的台灣,除回溯他當年的創作歷程及受到觸動的「台灣八景」,更受邀親自監督一場重要的演奏排練,寄望以他最細緻敏感的手法,深入到每一篇樂章的創作核心...。

鮑元愷跟著〈臺灣音畫〉交響樂中的「臺灣八景」,再次感受臺灣,並見證創作過程中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環節。他認為藝術有三種層次,而〈臺灣音畫〉八篇樂章正好涵括:最表層的景物風貌,進一層的情感意趣,最深層的風骨靈魂。樂章從〈玉山日出〉、〈安平懷古〉恢弘展開,〈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丶〈鹿港廟會〉弦律優美丶管弦色彩炫麗斑爛,〈龍山晚鐘〉讓心靈靜謐沈澱,終章〈達邦節日〉則表現出澎湃雄野的生命力。鮑元愷在臺期間與台灣樂界重量級人物陳澄雄、黃輔棠、賴文福丶劉玄詠丶周純一丶明立國等人以樂會友丶至誠結交,他也自稱因為臺灣朋友人的支持和協助,始能廣為采風丶終至完成,所以〈臺灣音畫〉乃是他感念臺灣真摯友誼丶獻給臺灣友人的一份禮物。

電影《聽見臺灣》宛若展開一幅以音樂演繹、專於臺灣的「清明上河圖」長軸畫卷。其中充滿泥土氣息的臺灣傳統民歌丶南管丶北管丶歌仔戲以及原住民音樂,都紛紛躍出樂譜、化成絕美感動,內容除有鮑元愷對臺灣的濃郁情感,更「聲」入台灣,挖掘出我們一直擁有、卻從未察覺的台灣之美...。

導演介紹

《聽見臺灣》講述的是一位外地作曲家如何愛上臺灣、用耳朵聆聽臺灣,進而費時12年創出交響樂〈臺灣音畫〉的故事;同時也是鮑元愷老師歷經求學、文革、教學,尋尋覓覓終於底定創作方向的人生故事,也包含他如何將一生所學傳承給下一代的莘莘學子。片中也遍訪臺灣音樂名家,暢論鮑元愷及其音樂創作。楊忠衡先生曾以「不讓青史成灰」形容這部紀錄電影的拍攝和產出,這句話也與我的初衷和一路走來的心情最為貼切。

在這個全球政經詭譎多變、疫情烏雲籠罩的時代,這樣的紀錄電影除了能讓人們從主角的情志與藝術成就中得到撫慰丶重新找回內心的能量,也讓向來被認為高不可攀的交響樂,變得親切易懂。而鮑元愷一生對藝術本質的堅持丶戮力創作的故事,也能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丶思考自己活在世間真正重要的意義。。

-《聽見臺灣》導演 崔永徽

崔永徽費時8年攝製《聽見臺灣》
打造國片史上第一部以交響樂為主題的臺灣電影

2012年崔永徽因為幫忙製作交響樂〈臺灣音畫〉影音光碟,認識了原作者鮑元愷教授,除對其音樂成就感到震撼,更被其謙和、親切與真誠的個性大為感動。尤其他以一介音樂白丁,奇蹟般錄取音樂附中插班生丶受到當時中國音樂名家栽培與教導,成為一代大師後,更急於將一生所學,及時傳授後輩的風範與教育熱忱讓人欽服,決定趁他2013年為攝製〈臺灣音畫〉演奏會重返臺灣時,另增一組攝影機跟拍,奠定攝製紀錄電影《聽見臺灣》的紮實基礎。

這部記錄電影《聽見臺灣》劇情跟隨作曲家鮑元愷的腳步,重返以「臺灣八景」寫成的〈臺灣音畫〉八篇樂章的創作現場,重現其創作起源與靈思,一探最動人心弦的創作故事。片中更走訪北京丶天津和廈門,回溯這位音樂大師的出身、求學、成長及春風化雨歷程,一探他深愛臺灣、珍視臺灣文化的原因。電影《聽見臺灣》引領觀眾「聲」入臺灣,發現臺灣人從未察覺的臺灣之美,不僅獲文化部紀錄片拍攝補助支持,更被譽為「400年來最美麗的一段音緣」。

大師簡介

九度來臺、八章交響-《聽見臺灣》-鮑元愷的臺灣交響詩

鮑元愷,1944年1月4日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是中國知名作曲大師及音樂教育家。曾獲中國文化部頒發優秀音樂教育獎。其管弦樂作品曾創國際演出率最高紀錄,並被收入中國音樂課本教材。1991年,他以《炎黃風情─24首中國民歌主題管弦樂曲》在天津首演成名,奠定其於音樂領域的不朽地位。1994年,他因獲邀來臺參加「兩岸作曲家交流研討會」,從此與台灣結緣。

鮑元愷曾在臺10年,身份包括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之特聘作曲家,並且受聘擔任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教授。由於對台灣的文化薈萃感到驚艷傾心,加上個性熱情真誠、博雅慧黠,在臺人緣極佳;舉凡音樂界、文化界、教育界,甚至橫跨黨派丶結交好友無數。加上朋友們喜歡帶他四處旅遊采風,使他靈感完全被開啟,在臺期間蒐集數百首民間歌謠和音樂,包含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原住民歌謠等,開啟他創作交響樂《台灣音畫》的重要契機。2000年《台灣音畫》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知名指揮家亨利梅哲(Henry Mazer)指揮首演,轟動台灣音樂圈與文化圈;其後又花費數年陸續編修改寫,終於2006年修訂。

音畫簡介

靈感猶如泉湧〈臺灣音畫〉-鮑元愷歷時10年曠世交響巨作

電影《聽見臺灣》精彩描繪了膾炙人口的交響樂曲〈臺灣音畫〉的誕生,以及其充滿臺灣人文創作歷程。該曲是大陸作曲家鮑元愷歷時10年、以深度采風及宏觀視角描繪臺灣的風土人文的交響樂曲,並於1999年完成。2000年2月27日美國指揮家亨利梅哲(Henry Mazer)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演〈臺灣音畫〉,立刻造成轟動。這部由〈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達邦節日〉等八篇樂章組成的交響曲,描繪了臺灣的民風民情,展現了臺灣的鄉土鄉音,表達了鮑元愷在臺灣的所見所聞。他帶著寶島特有的濕潤與溫暖,以樂觀的胸懷、為這個正在迅速改變的時代,留下了美好壯麗的畫影,也以溫馨的旋律、表達了語言難以傳達的記憶與眷戀。

〈臺灣音畫〉是一部結合原創與改編、結合抒情與寫景、結合本土與國際的交響樂作品。全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的「起」,是第1、2樂章的〈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壯美恢弘的慢板,從寫景到懷古。第二部分「承」,是第3、4、5、6樂章的〈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以及〈鹿港廟會〉,以臺灣民間音樂為基調的民族色彩樂曲。第三部分「轉」則是第7樂章的〈龍山晚鐘〉,是靜謐安詳的慢板。最後第四部分終曲的「合」,即為第8樂章〈達邦節日〉,是粗獷豪放的快板。臺灣是個激發靈感、匯流創意的寶島,連作曲家鮑元愷都說,臺灣打通了他的創作血脈,靈感釋放猶如泉湧。

2000年2月27日晚,已故知名美國指揮家亨利梅哲(Henry Mazer)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在國家音樂廳隆重舉行〈臺灣音畫〉全套曲目首演。當年著名指揮家陳澄雄更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前身)在臺灣各地連續演出〈臺灣音畫〉。

2001年,指揮羅馬尼亞交響樂團在提米索拉、奧拉地和亞拉,8月指揮臺灣青少年管弦樂團在南非開普敦和普利多利亞多次演出這部充滿寶島風情的新作。同年台北愛樂樂團更將全套樂曲,帶到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演出。

2002年5月,陳澄雄指揮北京交響樂團,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行〈臺灣音畫〉大陸首演。7月時則指揮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錄製〈臺灣音畫〉唱片。8月時,陳澄雄更指揮臺灣青少年管弦樂團遠赴北美演出,在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以及美國波士頓、紐約和華盛頓等地,演出這部膾炙人口的交響樂章。

預告觀賞


【電影預售票】

電影預售券:1套(2張)計440元(原票價600元)
預售券洽:博客來售票網
團體票洽:海鵬電影(TEL: 2375-5408)

【上映戲院】

北市/真善美戲院、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國賓長春廣場、誠品電影院、喜樂時代南港店、信義威秀影城
新北/喜樂時代永和店
桃園/統領威秀、桃園新光影城、威尼斯影城、SBC星橋國際影城
新竹/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中/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南/真善美戲院、大遠百威秀影城
高雄/MLD Cinema、大遠百威秀影城
屏東/中影影城